匯豐銀行(HSBC)發布了一份報告,對亞洲電子工業做了概括式分析,分析的內容聚焦于誰將成為中國下一階段增長和投資的贏家與輸家。
自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WTO)后,這個亞洲最大經濟體的電子產品與零部件制造商出現了火箭式增長。這一點實在太過明顯,以至于專門把它寫在報告中都有點尷尬。
兩年后的2003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出口國。從2001年到2003年,其全球市場份額從6%躥升至28%。長期以來,中國的東南亞鄰國一直擔心,隨著高端企業將廠房遷至中國,中國電子產業的繁榮意味著本國電子產業將不可避免地受到侵蝕。
不過,根據經濟學家羅納德•曼(Ronald Man)說法,中期前景比他們想象得要樂觀一些。
首先,中國增加的市場份額主要是從美國、日本和歐洲企業手中奪過來的。亞洲其他國家的市場份額增長率僅次于中國。
而展望未來,中國正試圖轉型生產高端電子產品——這方面聯想(Lenovo)、中興(ZTE)和華為(Huawei)走在了前面。然而即便如此,許多討論中的轉型即便時間不會特別長,也需要好幾年時間。匯豐銀行估計,這一轉型至少需要五年。該行在報告中寫道:“我們估計,在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加一倍,達到大約1.3萬美元之前,中國最具競爭優勢的部門不會是高端電子產品。而中國人均GDP翻番在五年內不太可能發生。”
在這份報告中,曼補充道:“我們認為,至少五年內中國在全球電子產品生產鏈條中的位置仍將停留在組裝階段。這主要是因為,通過人均GDP可以看出,中國的工資水平仍將保持在可以吸引海外企業設廠的低水平——盡管如今部分企業已經開始將工廠遷至境外那些人力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國家……
“此外,要想建立高附加值產品的競爭力,并在電子產品行業維持一定的影響力,中國還需要加大對研發的投資。”
不過,中國向高利潤率產品的轉型也會帶來額外好處。對于那些經濟結構和中國類似的國家——至少勞動力狀況與中國類似的國家——來說,它們將能填補中國轉型留下的空白。
比如,對于工廠的選址來說,印尼和越南將被證明更為經濟。此外,匯豐銀行還聲稱,考慮到泰國較低的人均GDP,該國也可能成為另一個中國產業轉型的受益者。